一、从网络红人李子柒在YouTube等平台爆红谈跨文化传播现象
(一)跨文化传播相关概念
跨文化传播即社会信息的跨文化传递。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于二战后所写的《无声的语言》一书,他指出具有明显差异的文化体系和表征体系之间的个人或群体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就是跨文化传播。同时跨文化传播也涉及到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变动对国家乃至全人类产生的影响。
影响跨文化传播的因素有很多,语言、认知等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跨文化传播的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在”文化帝国主义”与批判文化帝国主义、”西方中心论”与批判西方霸权的张力下被阐释。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有效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世界文化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由于传受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传播隔阂或文化折扣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二)从网红李子柒在YouTube等平台爆红分析跨文化传播现象
前几天,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粉丝突破1000万,成为首个在该平台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虽然李子柒在海外网络平台传播短视频,商业目标是其主要驱动力,但最终却能实现经济效益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双丰收,成为了中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典范。
1.李子柒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特点
李子柒在海外的成功,为中华文化收获了大批异域他乡的热情粉丝。这代表着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新阶段。李子柒的作品有着跨文化穿透力,更加容易扩大中西之间在生活品味、价值观念等方面等原本狭小的意义共同空间。
(1)潜移默化的文化浸润
李子柒古风美食视频之所以脱颖而出受到国内外欢迎,是因为其创新了传统文化的展示形式,将抽象的文化艺术具象化,以微观生活为切口,将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日常田园生活进行传播。视频中无处不在的东方美学意蕴,从饮食、服饰、音乐等各个符号层面满足受众的审美期待,使人心生向往。她通过记录自己作为个体的田园生活,展示了中国人的另一面,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2)受众的重新解构——适度“留白”
从YouTube中大量的评论中可以看出,李子柒所建构的安逸恬淡的田园生活媒介景观,使受众在无声的语言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李子柒较少用语言去解释行为和强调行为的意义,留给受众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将价值判断的权力交给受众。她用这种适度“留白”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3)注重文化折扣的规避
中国属于高语境文化,意义交流依赖于交际语境;而欧美国家属于低语境文化,意义交流依赖于交际语言本身。在高低语境文化的转换过程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不可避免地会损失部分意义。李子柒会首先在视频简介中给出英文翻译,让国外受众理解当期节目的主要内容;其次,她在视频中较多地运用非语言符号这种大众喜闻乐见又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并无过多的语言符号,减少了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的损失;同时,普世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文化折扣。
2.李子柒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1)重视以个人为主体的国际传播模式
随着新兴传播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社会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巨变,传播世界中“沉默的个体”正在被唤醒,技术赋权带来的传播权力。
李子柒以个人作为国际传播的主体,赋予跨境信息以情感温度,她的视频展现了对奶奶的爱护、对父亲的怀念,让“中国故事”更能打动海外观众。
“公民个体是一种非组织的力量,在国际传播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他展现了个体风格、个体内涵、个人情感的鲜活故事,传者与受者的地位更近于平等,相互间平视大于仰视或俯视,更易于让受众不设防地去评判和接受。
(2)因地制宜地进行语境的转换,减少“文化折扣”。
文化折扣也称“文化贴现”,由霍金斯等人最早提出,指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文化,因此对于那些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以及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而言,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那些不熟悉此种文化的人来说,吸引力则会大大降低。
李子柒虽未根据外国市场调整她的视频,但其视频所洋溢的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精神,与西方哲学中“诗意栖居”的意境若合符契,“文化折扣”大大降低,让海外受众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
(3)积极利用表层文化的高渗透性
文化研究学者格雷特·霍夫斯塔德在其著作《文化的结局》中,用“洋葱理论”化分为四层,即“符号”、“英雄人物”、“礼仪”、“价值观”。华盛顿大学的陈晓萍教授则在该理论的基础上,以“三大层次”对“文化”概念进行分解:“表层文化”——外在直观的事物;“中层文化”——社会规范;深层文化——宗教、哲学性的思考。
李子柒的美食视频只涉及到“表层文化”,但“表层文化”为“中层文化”与“核心层文化”所驱动,并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文化价值,李子柒视频指涉的并非只是中华文化中的器物等,更有这些载体背后的生活态度。
3.李子柒成功背后的冷思考
新媒介与新技术逐渐决定着人对社会文化、现实观念的认知。按照Baudrillard的阐述:我们正越发地生活在一个新的世界中,在这里,以信息复制和图像传播为基础的社会再生产秩序正逐渐代替以劳动力和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旧工业秩序。图像和信息符号正在成为我们了解现实的主要来源。我们正生活在一个被复制和仿造了的世界中。我们无时无刻地被广告、影视、信息爆炸所笼罩着并置身于“超现实”之中。
短视频所呈现的现实性是缺失的,我们很难辨别真实与否。然而,我们应该认清的是铺天盖地的图像、影视信息已经是一种商品,其背后的制作团队、营销策略正努力让其打造的形象符号往受众更希望的方向走。如今,受众对现实世界的了解基本来自图像和信息符号,受众需要什么,他们就制作什么。就像李子柒的一期视频内容呈现的事情可能是要几个礼拜甚至是几个月的时间才可以做到的。比如一期她为老人做一床蚕丝被的视频,李子柒是从剪桑叶、捡蚕卵开始,到煮茧、剥茧、晾棉、缝制这些步骤压缩在短短的5分钟内。别的不说,单是养蚕就要花上至少四五十天的时间,然而视频一笔带过,忽略了养蚕其实是个很辛苦的过程。营造轻松的氛围固然重要,不明真相的受众以为这就是轻松的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以为这就是另一种无忧无虑,没有物欲追求的生活时,这一切都或多或少地将我们对现实或者对自身的认知导向了片面化、简单化。就对外传播来说,李子柒的视频内容也有可能造成国外对中国的真实发展状况产生误解。
李子柒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是一种惊人的美,李子柒的视频不管是发到国内的,还是发到国外的,都是一样的视频材料,她没有刻意的去迎合外国人的审美品味,他只是简简单单的展示出一个川妹子在山里安静的生活。她的视频甚至都没有英文字幕,却让外国人如痴如醉的看着如画的风景和仙子般的李子柒流连忘返。
这种文化自信本身就是一种美。现在很多人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审美不断地去改变自我,用外国人的观念来定义自我,本身就是一种舍本逐末。川妹子不去说四川话反去学法语,苏州不叫苏州,给自己冠上一个东方威尼斯的名头(实际上威尼斯才应该叫西方周庄),跟外国人说上海不说字正腔圆的上海,反而发个奇奇怪怪的Shanghai音。这些看似小事的方方面面本身就体现出来很多人在外国人面前根本就觉得自己的文化拿不出手,要挖空心思的去讨好洋人的审美。
然而,李子柒就仿佛是一朵雪中的梅花,不争不抢的站在那里,任由人们来评说:
我觉得这是美的。
我觉得这是好看的。
我觉得四川话很好听。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讯客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nko.com/qita/14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