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代写的
这首诗就是长征之后到达延安写的。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的主力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转移到福建、江西、广东等11省。行军25000英里,1935年10月,第一支军队抵达陕北,总行程达25000英里。终于到了延安。
《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
七律长征是为了什么
《七律.长征》诗中里要长征的原因: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长征的过程是: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5年10月,第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七律长征讲的是什么时期的故事
1934年十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经过11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行军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十月到达陕北
七律长征是什么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9月,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
七律长征结合写作背景并赏析
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写照和热情的颂歌。它集中第表现了红军的英雄豪迈的气概,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的壮阔艰险的场面。它是一首不朽的革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七律长征是哪个时期的事
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曙光在前,胜利在望,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首诗的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以直白的语言,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给整首诗奠定了轻松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七律长征的背景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1935年9月,红军攻克天险腊子口,同时从前方传来追击敌残部的红四团在岷县大草滩村取得战斗胜利的喜讯。
在这样的情况下,毛泽东随一军团翻越大拉梁。大拉梁位于岷县、宕昌、迭部三县交界处,也是岷山山脉与秦岭的交界。因为它大部分位于岷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习惯地将大拉梁称为岷山。
翻越岷山后,红军终于摆脱了雪山和草地,告别了风餐露宿、荒无人烟和吃草根树皮的原野生活。红军将士们就像将要回家一样,下山时像潮水般涌下去。
毛泽东触景生情,禁不住喜悦的心情,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七律·长征》成稿之后,毛泽东多次示人,文庙街小学会议上朗诵,在瓦窑堡的窑洞里抄写,都可以作为例证。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完善,到1935年10月份基本成熟定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讯客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nko.com/shzs/11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