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有关的诗经
艾在端午 ①《诗经•采葛》曰:“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其中的“萧”与“艾”都是现在的艾。艾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常成群生于路旁、墙脚或草坪中,叶面绿色,叶背呈灰绿色,生有绒毛。
②艾,是端午节的主角,端午节的别名“艾节”,就是以艾命名的。端午,又称端阳,其时正是寒暑气交互转换之时,蚊虫苍蝇滋生,细菌病毒繁殖,人易生病。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一并皆由鬼邪作祟所致,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端午为“恶日”。自古至今,艾在端午中受到人们的挚爱,人们用它招百福、辟邪祟、祛毒害。
③古代的一些经史书籍常有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烟、洗艾浴”等民间习俗的记载。每年端午节之际,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以防蚊虫,“避邪却鬼”。
④据专家考证,艾用于治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现在的第一部方书,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的疗效与用法,以后在历代本草中均有记载。在我国盛产优质艾的湖北蕲州,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孟子也说过:“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艾的药用价值。
⑤艾在端午,客观上也起到了卫生保健的作用。有人把端午节作为古代“卫生节”,也是不无道理的。
(1)文章以《诗经•采葛》开头,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中的加点词“常”能否去掉,为什么?
(3)第④段除了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请任选这两种说明方法中的一种,说说有什么作用?
端午七句六言古诗
天问离骚为谁愁,纵身何惧千古流。
年年五月初五日,尽将美食向江头。
关于端午节的四句诗一,二年级
端午节的诗句古诗大全二年级(1-26条)
1.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苏轼《殢人娇·或云赠朝云》
2.细缠五色臂丝长。——舒頔《小重山·端午》
3.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4.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5.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6.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卢肇《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
7.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8.好将沉醉酬佳节,十分酒、一分歌。——苏轼《少年游·端午赠黄守徐君猷》
9.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苏轼《浣溪沙·端午》
10.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11.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殷尧藩《同州端午》
12.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贝琼《已酉端午》
13.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
14.画帘开、束衣纨扇,午风清暑。——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5.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16.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沉魄。——吴文英《澡兰香·淮安重午》
17.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殷尧藩《端午日》
18.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19.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20.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
21.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边贡《午日观竞渡》
22.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苏轼《南歌子·游赏》
23.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苏轼《浣溪沙·端午》
24.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
25.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贝琼《已酉端午》
26.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讯客网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xunko.com/shzs/4055.html